一路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路看书 > 影视编辑器 > 1895.第1895章 舆论压力

1895.第1895章 舆论压力

天,连美国国会都有议员公开质疑:“我们怎么能将国家安全相关的合同交给一个有犯罪背景的商人?”

就在舆论风暴达到顶峰时,《泰晤士报突然刊登了一篇截然不同的报道。

《从黑帮人员到慈善家:一个移民的救赎之路。

文章主角依然是苏宁,但角度却大相径庭。

文章详细描述了1988年那场黑帮火拼的另一个版本:

当时,英国商人安德鲁·卡明斯基意外卷入黑帮交火,是年轻的苏宁冒险将他救出,自己却身中两枪。

康复后的卡明斯基出于感激,不仅帮苏宁获得了合法居留权,还资助他创办了第一家正规公司。

“如果没有苏,我早就在那条暗巷里没命了,”现年68岁的卡明斯基在伦敦接受采访时说,“他是我见过最勇敢、最聪明的人。从黑帮手中救出我后,他完全可以选择拿走我的钱包和手表——那在当时值不少钱。但他没有,他拖着受伤的身体把我送到了医院。”

更关键的是,卡明斯基提供了一份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方文件副本,证明苏宁在1988年就已通过“优秀人才入境计划”获得合法身份,并非媒体所称的什么“非法移民”。

苏宁自然不可能让艾米丽站在媒体之前,毕竟当初的婚姻移民是一种灰色交易,所以便是早就安排了这样的一个“故事”。

这篇文章像一盆冷水,稍稍浇灭了愈演愈烈的舆论大火。

但真正扭转局势的,是苏宁接下来出人意料的举动。

2004年4月5日,cnn全球直播。

著名主持人拉里·金面对镜头:“今晚我们有一位特别的嘉宾,过去一个月成为全球媒体焦点的商业巨头——永仁集团创始人苏宁先生。”

镜头转向另一端,苏宁罕见地穿着一件休闲款深蓝色西装,没有领带,整个人看起来比平时公开场合更加放松。

“苏先生,让我们直入主题,”拉里·金推了推眼镜,“《华尔街日报报道您是从龙国大陆偷渡到洛杉矶的非法移民,这是真的吗?”

苏宁直视镜头,目光坦然:“是的!我年轻时确实通过非正规途径来到洛杉矶。那是1987年,我17岁,福建老家的村子里连电都没通全。我听说阿美莉卡这边有机会,就借了钱跟着渔船偷渡过来。”

如此直接的承认让拉里·金都愣了一下:“您不否认这些……不太光彩的过去?”

“为什么要否认?”苏宁微微前倾身体,“美国不正是崇尚‘白手起家’精神的国家吗?我从洗碗工、赌场保安做起,后来有幸遇到安德鲁·卡明斯基先生这样的贵人。是的!我做过一些灰色地带的生意,但从未涉及毒品或人口贩卖——那是我绝不允许自己触碰的底线。”

他的声音沉稳有力:“重要的是,永仁集团从1990年成立第一天起,就是完全合法的企业。我们每一份合同、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查。”

拉里·金翻看笔记:“但有报道称,您与华盛顿高层关系密切,这帮助您获得了大量国防合同。作为一个背景复杂的公民,这是否合适?”

苏宁露出今晚第一个微笑:“阿美莉卡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,另外永仁赢得合同靠的是效率和性价比。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,我们提供的后勤服务比传统承包商快40%,成本低35%。在座的哪位观众不愿意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服务呢?”

他顿了顿,语气转为诚恳:“我理解人们对我的背景有疑问。但美国梦不正是关于一个人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吗?我能从唐人街的餐厅和厨房走到今天,靠的不是特权,而是无数个通宵工作的夜晚,是敢于冒险的勇气,是珍视每一个机会的态度。”

这段采访一经播出,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。

《时代杂志随后以苏宁为封面,标题简单有力:《美国梦,亚洲版。

福克斯新闻甚至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,将苏宁的经历与洛克菲勒等白手起家的美国商业巨头相提并论。

华盛顿,白宫西翼。

布什总统将一份简报扔在桌上,看向幕僚长卡德:“舆论怎么说?”

卡德整理着文件:“最新民调显示,公众对苏宁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。保守派认为他是移民成功的典范,自由派则质疑政府与外裔商人走得太近。”

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插话:“更重要的是,他确实提供了我们急需的服务。没有永仁的物流网络,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成本会高出数十亿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