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路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一路看书 > 译电者 > 第62章 跨坑联络

第62章 跨坑联络

色批注 “增加辅电极密度”。画面特写记录本第 17 页的血指纹,经鉴定属于通信兵王强。】

15 时 40 分,美军发起例行炮击,597.9 高地地表腾起 10 米高的烟柱。王强趁着炮击间隙爬出掩体,用身体护住信号中继器 —— 爆炸产生的震动让万用表指针疯狂摆动,却也意外增强了断层带的导电率。他突然看见指针稳定在 1.1v—— 这是 3 小时来的最高值,立即向 13 号坑道发出 “????—”(h-o,准备接收)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张有才的耳机里传来异常清晰的震动,差点让他握不住发报键。他按约定敲出 “???—?”(v-e,确认坐标),却发现信号延迟比预计多 0.3 秒 —— 这意味着断层带仍有信号损耗。老周盯着示波器突然大喊:“是铁矿层在共振!把主电极角度调 15 度,对准铁矿脉!”

【人物心理考据:张有才在联络成功后的战地日记中写道:“当震动穿过断层带的瞬间,我听见了岩层碎裂的声音。那不是信号中断,是咱们的电极在岩层里撕开了口子。原来大地真的会帮忙,只要你敢把命交给它。” 这种将自然力量与军事智慧结合的信念,成为通信兵的精神支柱。】

美军侦测盲区的致命一击

【场景重现:美军情报官约翰逊对着测向仪怒吼,屏幕上的信号光点在 597.9 高地与 537.7 高地间跳跃。镜头切换至志愿军阵地,王强在非节点区启动 “诱饵电极”,故意发出混乱震动。历史实验:军事科学院 2024 年电磁模拟显示,跨坑联络信号频率(40-60hz)与岩层自然震动(30-70hz)高度重叠,美军监测设备识别率仅为 8%。】

约翰逊的测向仪指针在地图上画着无序的弧线,他狠狠摔了咖啡杯:“共军的信号像跳蚤,刚锁定就跳到两公里外!” 他不知道,王强正在 5 号节点旁 50 米处埋设 “假节点”—— 生锈的汽油桶里装着一节干电池,故意发出 100hz 的高频信号,那是美军设备最容易捕捉的频段。

在 2 号坑道,通信兵小陈奉命制造 “信号群”,用发报键在岩壁敲出杂乱的 “???—??”(u-l)。当 12 名美军工兵被诱饵吸引到错误区域,王强和赵铁柱趁机完成最后一处接点焊接,铜线在岩层深处形成完美的导电回路。

【历史闭环:第 15 军《通信反制战报》(编号 1952-10-25)记载,跨坑联络期间共释放 37 组虚假信号,误导美军挖掘 18 处假节点,为主节点互联争取到 72 分钟的宝贵时间。战后解密的美军《朝鲜战场电子战复盘报告》(1954 年)承认:“共军的地下信号具备生物般的趋避性,我们的设备始终在追逐幻影。”】

节点互联的历史性时刻

【场景重现:13 号坑道内,张有才的发报键敲出 “??????????—”(十个点加一划)的长信号,这是约定的 “全力传输” 代码。镜头切换至 5 号坑道,王强看着万用表指针稳定在 1.2v,突然笑出了声,眼泪却同时滚落。历史影像:1952 年 10 月 25 日修复胶片显示,当跨坑联络成功的消息传来,两个坑道的战士隔着 2100 米的岩层,用刺刀敲击岩壁同步唱起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。】

16 时 23 分,张有才的耳机里终于传来清晰的 “???—??”(u-l,危险)—— 这是 5 号节点发来的首个有效信号。他颤抖着回敲 “????—”(h-o,收到敌情),手指在岩壁上划出深深的刻痕。老周立即将坐标标注在沙盘上,发现信号路径比设计图偏移 80 米 —— 却恰好避开了美军预设的炮击区。

王强的万用表显示信号衰减率 38%,优于预期 22 个百分点。他知道,这意味着今后每个坑道都能成为通信枢纽,伤员转移、弹药调度、敌情通报将不再受地表炮火限制。当赵铁柱递来半块冻硬的压缩饼干,他突然想起三天前牺牲的测绘员小李 —— 那个用身体保护数据的战友,终于看到了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通信网。

【历史考据: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《蛛网通信网首次联通记录》(编号 1952-10-25-30)显示,此次联络传输速率达 5 组电码 / 分钟,可支持紧急情报实时传递。关键节点在美军 155 毫米榴弹炮连续轰击下,信号恢复时间≤40 秒,为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