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陆辞从相亲到现在,认识小半年,拢共见了两次面。*幻^想,姬! ¨已_发^布¨最!新~章~节`第一次,是姜书雅被陆辞“接见”了他的家长,一顿饭吃得规规矩矩。第二次,匆匆一面,连杯奶茶的功夫都没捞着,陆辞一句“我走了”,姜书雅就得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视线里。理解归理解,他那身军装代表的纪律和身不由己,姜书雅心里门儿清。可委屈也是真的,像细小的沙砾,磨在柔软的心尖上。他一声召唤,她就能跨越半个城市扑过去;他一句离开,她就得收拾起所有刚冒头的雀跃,独自返回。这段关系,她捂得严严实实,没对任何朋友提过。不说,不代表不清醒。她的理智,一首在线。
所以,当陆辞在某个寻常的下午,隔着手机屏幕突然砸过来一句“咱们领证吧,领完证就能经常见面了”,姜书雅的心猛地一跳,却没有预想中的狂喜翻涌上来。一种奇异的平静,甚至有点木然。大概是这人之前各种旁敲侧击、半真半假的“试探”太多次了,姜书雅几乎对此产生了“抗药性”。当然,不可否认,每次想起他穿着那身笔挺军装的样子,确实让人有点……上头。那是一种混杂着崇拜、踏实和说不清道不明吸引力的感觉。但理智的声音立刻在她脑子里拉响了警报:打住!别冲动!现在不能回!
“你给我点时间,让我考虑考虑。”姜书雅敲下这行字,发送。她需要时间,需要把这团乱麻理清楚。
显然,在陆辞那套简单粗暴的逻辑体系里,“考虑考虑”约等于默认同意。从那天下午分开,他的消息就没停过,像密集的鼓点,敲得姜书雅心烦意乱。
陆辞:嗯,结婚的话,我们这边步骤可能会稍微麻烦一点。
陆辞:需要填一些表格,我呢可能比较忙,这些就得麻烦你到处去跑。
陆辞:填完表格盖完章呢,我们还得体检,希望在这期间院子不要再封了。
姜书雅看着屏幕上这一连串“任务清单”,只觉得一股无名火和深深的无力感交织着往上涌。她一个字都不想回。他到底懂不懂她在犹豫什么?是怕跑腿麻烦吗?
陆辞:你给我回句话呀!
陆辞:你这还在考虑吗?你是担心怕我对你不好吗?
陆辞:你放心,就算结了婚,你也依然可以做你自己!你想去哪就去哪,想干啥就干啥,我绝不干涉,我都支持你!
支持?姜书雅盯着“支持”那两个字,脑子里却像开了闸的洪水,汹涌的全是不确定的恐惧。她喜欢一个人生活的自在,可婚后的“一个人生活”会是什么样?是深夜独自守着生病的父母(无论是她自己的还是他的)?是挺着大肚子孤零零地去产检?是孩子半夜高烧,自己抱着他(她)在空荡的医院走廊里狂奔?这些画面带来的孤独感己经足够沉重,但更深的寒意来自另一个念头:万一,万一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呢? 军婚,那两个字本身就带着枷锁的重量,离婚?谈何容易!
前方仿佛不是通往幸福的红毯,而是一条幽深漆黑、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,未知的恐惧紧紧攥住了她的心脏,几乎让她窒息。
“你能不能别跟我说话!”姜书雅几乎是吼着按下语音键,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和哭腔,“你让我静一静!我好好想一想!等我想好了,我给你打电话!”
世界,终于清静了。
这难得的安静给了姜书雅疯狂想象的土壤。她像个蹩脚的编剧,在脑海里勾勒着和陆辞结婚后的一万种糟糕结局:因为仓促结合、性格不合而爆发的无休止争吵;因为孩子养育问题撕扯掉最后一点温情;甚至可能根本等不到孩子,他就撕碎了所有承诺,变得面目全非……每一种结局,都指向同一个冰冷的终点:离婚。¨搜%搜\°小???说+?#网? £ˉ?无^错#内μ容>而军婚的烙印,会让这个终点更加痛苦和漫长。
她像个拷问官,一遍遍逼问自己:即使是这样的结果,你也要选择他吗? 如果因为害怕受伤就裹足不前,结局必然是错过。那么,是拥有后再失去更痛苦?还是从未拥有就错过更痛苦?
二十六岁的姜书雅,凭着当时的认知和那点不甘心,心中的天平重重地倾向了后者。错过他,比日后失去他更让她恐慌和后悔。 人性如此,对于未曾踏足的路,总会不自觉地蒙上梦幻的滤镜,编织出“万一”的美好图景——“万一他婚后不会变呢?他说过不会让我赌输,不会让我哭的。万一…万一他真的能做到呢?”这个“万一”,像黑暗隧道尽头微弱却执着的光,诱惑着她向前。
三天。对陆辞来说,这沉默的三天大概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。姜书